2024年第七届世界慈善公益论坛
2025-03-27 14:16
2024年第七届世界慈善公益论坛
第七届世界公益慈善论坛部分嘉宾合影
世界公益慈善论坛协同合作计划启动
9月5日至7日,由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世界公益慈善论坛在京举行。此次论坛以“聚侨同心 五洲筑梦”为主题,旨在汇聚全球华侨华人的力量,共同探讨公益慈善事业的新理念、新模式、新路径,携手推动全球公益慈善事业的繁荣发展。论坛专题演讲于9月6日在清华大学举行,聚焦于侨善行商(营商环境、企业经营与创新及社会责任)、侨善文化与侨商外商善行(个人慈善、家族慈善、企业捐赠、企业产业链责任及行业慈善)、侨善合作(本地合作、国际合作)等方面,旨在为公益慈善创造广阔空间,促进世界公益事业的专业化发展。第一阶段的专题分享,主题为“侨善行商”,由民政部原副部长顾朝曦主持,中国英国商会主席Julian Fisher(朱利安·费舍),世界公益慈善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原副校长张妙清,中国瑞典商会主席PETER LING-VANNERUS(凌万儒),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院长陈友华,中国外商投资协会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秘书长、星巴克中国政府事务及社会影响力副总裁竺蕾进行深入探讨。
民政部原副部长顾朝曦
朱利安·费舍提到,中国英国商会每年有一笔固定资金投入慈善事业,分享了商会的三大理念——“支持”、“知识”和“社区”。英国未来将要走上净零之旅,希望在绿色经济,在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绿色教育、可持续制造、建设等方面实现中英合作共赢。此外,还以渣打银行、Haleon公司、ARUP公司为例,深入分析了关键领域合作,实现绿色转型的优秀案例。
中国英国商会主席Julian Fisher(朱利安·费舍)
张妙清委员探讨了社会企业与创新,以新生精神康复会为例,介绍了就业融合型社会企业的社会使命及商业目标。通过企业社会伙伴关系,有利于扩大社会企业经营规模和影响力,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公益慈善事业商社合作,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共享公共资源,创造共享价值,提升公司形象,互惠互利,达到“1+1>2”的效果。如今,公众慈善不仅局限于社会企业,香港中文大学,也开展了诸多的社会创新,通过知识转移来惠及社会,大学的创新不会仅停留在象牙塔内,还可以与社会企业合作,为技术孵化和商业孵化提供支持。
世界公益慈善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张妙清
PETER LING-VANNERUS对本论坛的主题表示高度认可和赞同,主要介绍了中国瑞典商会在慈善领域所做的工作,其很大部分的经营利润也投入了慈善事业。中国瑞典商会以银行业务为基础,每年赠款3亿美金,投放于WALLENBERG生态基金当中,理财和基金管理整体基础稳健。商会在中国所做的慈善实践,要确保其合作公司也认同ESG理念,开展ESG相关工作,从而形成有效聚力,发挥集聚效应。
中国瑞典商会主席PETER LING-VANNERUS(凌万儒)
陈友华院长从学术角度阐述了社区慈善与社区治理的关系。社区慈善具有区域性、互助性与复杂性的特点,社区慈善的资源一方面依赖于本地社区的支持,这种资源依赖性使得社区慈善更加注重本土化和可持续性,能够更好地与社区的发展需求相匹配,另一方面,社区慈善也在此基础上向外多元拓展,寻求更广泛的合作与支持。然而,社区慈善有其固有的优点,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结构型缺点。
南京大学河仁社会慈善学院院长陈友华
竺蕾秘书长首先介绍了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企业社会责任工作(CSR)委员会的基本情况,然后以星巴克为例,探讨了企业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会以“社会多元包容,人人享有机会”为愿景,积极推动生机社区(星绣未来)、融合社区(展心计划)和韧性社区(赈灾捐助)。星巴克将持续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搭建开放和共享平台,推动外资企业在本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鼓励员工、消费者以及供应链、合作伙伴积极践行公益理念,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传播、复制以及推广,在自身品牌增加深度和温度的同时,也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中国外商投资协会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秘书长竺蕾
第二阶段的专题演讲,主题为“侨善文化与侨商外商善行”,着眼于个人慈善、家族慈善、企业捐赠、企业产业链责任及行业慈善。由EF执行副总裁柳尽染主持,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名誉理事长黄浩明,北京顺义国际学校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中国丹麦商会原主席Mathias Boyer(曹明思),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会长刘佑平,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龙登高进行分享。柳尽染副总裁简要介绍了EF的主要项目——“中国乡村英语教师培训”,该项目覆盖12个省份、102个县/区、3496 所学校,产生了积极正面的社会影响。
EF执行副总裁柳尽染
黄浩明院长主要分享了影响基金会公信力外部因素与对策,基于中国基金会发展成就和挑战,他提出,影响基金会公信力外部因素主要分为法律法规与政策环境、经济与市场环境、社会监督与舆论环境、公众认知与文化环境以及行业自律组织不完善等五大方面。提升基金会公信力,建议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全面倡导行业自律、发挥专业机构作用、发挥监事会的作用、接受社会各方监督和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院长黄浩明
曹明思介绍了北京顺义国际学校的基本情况,分享了2024-2025年该校专注于多元、平等和包容的理念。通过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学校会及时报告进展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减少碳足迹,发展绿色经济。在公益慈善方面,学校开展了支持智障学生学习和社会发展的自给自足项目和I-ELF年度奖学金项目,用于支持学者在国际教育和全球中国研究领域发展领导技能。
北京顺义国际学校首席财务官/首席运营官曹明思
陈平院长探讨了华人华侨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对于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作用。她指出,公益事业更侧重于系统性的社会改善,而慈善则侧重于直接的个体援助。让社会更多的民众了解公益事业与慈善事业的区别、公益与慈善的工作理念、公益与慈善的工作方法、公益与慈善的工作对象、公益与慈善的从事者、公益与慈善的社会地位、公益与慈善的价值观 ,有助于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华侨华人在全球公益慈善事业中的活动具备多样性和广泛性。陈院长以其亲自参与的案例,分析侨商支持教育事业的积极作用。她提出,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是华人华侨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有助于提升华人华侨的国际形象,增强华人社区的凝聚力,促进文化交流。
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
刘佑平会长重点关注华侨与中国公益慈善现代化问题,他梳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公益慈善的历史,并强调,侨届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是以仁爱为内核的中华慈善文化的传承者;侨届对祖国对故乡现代化的慈善贡献巨大,值得高度肯定和重新评估。回馈乡梓,回报祖国,是很多在外奋斗、打拼的华人、华侨的割不断的情绪。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到新中国初期,侨届都慷慨解囊支持祖国的各项事业。如今,应更好地激发侨届活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通过侨届在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副会长刘佑平
龙登高教授聚焦于公益慈善的中华传统与海外发展,华商捐赠遍布海内外高校,中华传统不仅乐善好施,而且基层公共品与基础多由民间公益提供,并形成制度传统,不仅表现于民间慈善与救济,如善堂、普济堂、育婴堂、救生会、义仓等,而且非政府性、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普遍供给基层公共品,具有深厚的制度渊源与文化基因,这对当今高度社会化下的第三次分配改革,带来中华本土的制度自信、理论启示与现实借鉴。原生于传统中国的独有制度遗产,能够在以政府或营利性主体等常见的公共品供给模式之外,通过考察与比较非政府非营利性主体而形成独有的学术拓展空间,源于传统社会的经验,也能为中国特色的治理体系与治理机制提供新的启发,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
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
第三阶段的专题演讲,主题为“侨善合作”,聚焦于本地合作与国际合作。由人民日报海外版华人华侨部主任李晓宏主持,WPF全球公益传播网络召集人、南京大学教授王辰瑶,WPF妇女儿童福利促进协同合作网络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晓东,WPF华人社会工作协同合作网络召集人、兰州大学教授唐远雄,商业生态创始人、总经理孙海燕进行交流。
人民日报海外版华人华侨部主任李晓宏
王辰瑶教授从公共利益与传播的关系视角,指出了公共利益的本质为“传播”,维护公共利益也需要传播,要推动建立良好的公众认知秩序来促进可持续发展事业。在行动上,要围绕公共利益做好传播内容和创新实践,在研究上,要围绕公共利益推动公共信息环境与社会发展的前沿理论。我们需要全球伙伴网络,因为需要打破研究与行动壁垒,联通中国故事与全球视角,围绕多项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多元行动者协同创新。
南京大学教授王辰瑶
曾晓东教授提出,认知的第一个层次是记忆,第二个层次是理解,第三个层次是分析,第四个层次是批判。思想者要充分尊重实践者提出的问题,对实践者的不均衡状态予以理解,在协作网络中,需要“循证”技术,社会中异质性广泛存在,要将对数据的重视转化升级为对信息的重视,并合理运用与加工信息。要把合作中的问题作为技术问题严肃对待,是扩大国际协作网络,加强国际合作的基础准备。希望借助慈善论坛这样的平台,建立一个促进福利的协作网络,突破技术瓶颈。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晓东
唐远雄教授基于本地合作视角,以积石山抗震救灾为例,说明了侨界与社会工作界共同合作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慈善组织网络在此过程中不断健全。兰州大学社会工作团队与甘肃侨商会建立了“侨爱甘肃”的项目,除此之外,侨界与社会工作界还在捐资助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进一步合作。合作网络加强还表现在公益慈善力量稳步发展,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显著增强,品牌效能不断增多,救助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在未来,社工界与侨胞会进一步深入交流,合作共赢,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
兰州大学教授唐远雄
孙海燕经理讲述了多元共治推动可持续创新,通过视频、杂志、公共展览等形式,以及可持续创新实践项目,推动慈善创新和解决方案落地,将多元责任相关方和当地紧密结合,找到创新的可能性,以此推动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将更多人连接起来,促进合作与交流。
商业生态创始人、总经理孙海燕
5日和7日,论坛还分别举行了善学明辨暨WPF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年会、妇爱童行暨WPF妇女儿童协同合作年会、善网协同暨WPF网络伙伴协同合作年会,以及善工笃行暨华人社会工作协同合作年会。
本届论坛由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内地及大中华发展处、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国际华商专业委员会、中国商业史学会华商史专业委员会协办。在华商会代表、海内外专家学者、慈善公益领域专业人士等百余位嘉宾参与。